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 放射腫瘤科Halcyon設置工程

放射治療空間

癌症連續近40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衛服部)、每4分31秒就有1人確診罹癌(國健署)、我國癌症發生率每十萬人口296.7,在全球45國中排名第10(OECD)…;各種數據再再強調預防及治療癌症的重要性,而放射腫瘤治療是癌症治療的重要方式之一。

病人仍是放射治療空間的重點

但這眾多癌症人口,除了是驚人的數據外,其實每一個癌症病人仍然是獨立的個體,因此,在配合新的放射腫瘤治療設備的設備冷卻、輻射防護、醫療行為等的需求外,病人的需求仍然是空間氛圍的考量重點。

依據文獻調查理解:癌症病人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不僅承受身體的病痛、外貌的改變及癌症可能造成的失能,使得病人感到無望、情緒低落、沮喪等的負面情緒;因此,提升病人的希望感,不僅能使癌症病人在心靈上得到撫慰,相對也有利於治療的效果。

放射治療設備需求與病人環境結合的案例

放射腫瘤治療室因為設備本身載重及為了設備輻射防護而設置動輒近兩米厚混凝土牆及鉛磚、鋼板等防護措施等高達數百噸之重量,在結構安全考量下,幾乎所有放射腫瘤治療室都在建築物最底層,因此「陽光」是不存在的。

而本案得天獨厚,為了設備吊裝,原建築留設了吊裝井,我們保留吊裝口,設置窗戶,引進了稀有的陽光,而陽光投射在刻在牆面和門上的吊蘭上,而吊蘭的花語正是「無奈而又給人希望」。

同時所有放射腫瘤科治療室為了輻射防護而都有一條特有、漫長的迷宮走道,而這條總讓人認為浪費時間的走道正是我們想要隱喻「凍結時間」的元素,漫長走向未知的走道牆崁入三惟弧形燈光,彰顯的正是引用西班牙畫家薩爾瓦多.達利「軟鐘」的意象,而軟鐘同時也有「記憶的堅持」(La persistencia de la memoria)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