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電公會-新竹展場
2018-09-05
全球華人金創獎2018醫療院所類-林志蔚銀獎
全球華人金創獎2018醫療院所類-銀獎
2019-07-22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院醫療空間設計-高階病房整修工程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2樓高階病房整修工程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2樓高階病房整修工程

高階的醫院病房醫療空間設計還是要回歸醫療行為

病房醫療空間設計要以醫療功能為依歸,縱使是高階病房也不能完全比照五星級飯店設計。

病房內的醫療行為固然不如ICU、ER這麼緊急,但是基本的生理資訊監測、換藥、給藥、衛教服務等醫療行為卻也是一日數次的進行,而且偶爾仍然會面臨病人病情轉變、需要搶救、轉送ICU或OR的緊急醫療行為,因此,在一般生活行為外,醫療行為還是空間的設計重點。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2樓高階病房整修工程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2樓高階病房整修工程

高階的醫院療空間設計只是轉換「使用者」的角度

病房醫療空間設計當然是從「使用者」的角度進行,但是一般病房會較著重在醫護的醫療行為,如何便捷醫護的醫療照護、減省醫護的重複行為、同時提供病人基本的隱私為主要課題。

醫院療空間設計難以取得醫護之外「使用者」的需求

醫院醫療空間的長時間使用者是醫師、護理師、行政、傳送、清潔、維護、警衛…,所以這些使用者的需求,可以透過訪談、觀察、模擬(MockUp)等方式取得。

但是醫院醫療空間中最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病人」,而病人因為心理、社會、家庭等背景不同,且高階病房並不分科,因此病人所顯現出來的需求有非常大的差異,縱使透過文獻資料的調查,也鮮少有這類研究,因此難以全面了解病人需求,縱或了解,應該也無法滿足所有面相的病人。

醫院療空間設計或可重新打造使用者經驗

因此,若重新定義醫療空間,給病人新的醫療空間體驗,或可引導病人的思維改變,從而重新體驗醫療行為及醫療空間所提供的服務。本案就從這個思維開始。

病房區入口,以造型沙發形塑的舒適空間取代傳統的護理站,實際護理工作區及醫師報告區退到空間第二層,在公共空間中看不到護理工作車、輪椅、推床…,減少醫療設備給病人帶來太多的心理壓力,並可完整掌握空間氛圍。

而實際的醫療行為都在病房內執行,但病房和醫護人員間透過院方自行研發的「智慧化」設備更緊密連結,讓醫療行為沒有斷層。

另外在內化的護理工作區設置電子白板供醫護人員全面掌握病人的病情及治療過程,使看不到的護理站發揮更全面的醫護照護功能。

醫療空間設計部分,裝飾性的氣體牆、和門燈結合的護士呼叫系統、隱藏式的門禁設施、便利的櫥下型飲水設備、床上桌專用儲藏空間、更舒適的雙人沙發陪病床…打造方便病人使用、維護病人隱私、並且符合醫療行為需求的優化空間。各病房電力設置獨立盤面,並在護理工作區裝設控制盤面,可遠端遙控各病房電力及照明系統,減省護理人力不必要的工作。

創造全新的使用模式,期待給病人全新的使用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