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整修工程
醫院內的醫療空間設計必須完全遵守評鑑標準
本醫療空間設計是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設計一個「高階健康管理中心」。
設置在醫院內的健康管理中心與一般健康管理中心最大的差別在於必須受到「醫院設置標準」的規範及「醫院評鑑標準」的監督,尤其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分別在2009年、2012年、2015年三次通過國際JCI評鑑,而今年(2108年)又將進行第四次的評鑑,因此所有醫療行為流程、建材選用、施工要求、甚至施工過程的管制及記錄…都必須符合設置標準及評鑑的相關要求。
完整的醫療空間設計需要多方面的具體配合
醫療空間設計涉及醫療的專業行為,而設計者與醫護之間時常因為專業不同造成溝通上的落差,我們依據過去十數年的醫療空間設計經驗,發展出一套「pre-design」的工作流程。
由「文獻調查」了解病人背景心理因素、醫療行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可能性,再經過長時間「田野調查」方式觀察、分析空間使用者的行為,將主動調查結果和使用者透過「參與式設計」的工作坊會議雙向討論、嘗試、驗證,才發展出基本設計主軸,甚至透過「實境模擬」的1:1空間MockUp方式確認重要空間的所有醫療設施、及相對應的插座、護士呼叫、醫療氣體等的出口位置,讓設計者和使用者能充分晚整的互相理解,也讓醫護有機會主動創新自己未來的使用空間。
本案設計過程超過一年半,從文獻資料收集分析、案例研究、現場長時間觀察記錄、與醫院高層及實際操作的工作人員會議數十次,才使得整個設計主軸逐步浮現、衍生,過程如同挖掘、發現流在她們血液中的DNA,雖然設計圖來回修正,但是設計主軸一直被自然的維護與支持著。
醫療空間設計除了醫療功能外,也該賦予空間意義
本醫療空間設計是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設計一個「高階健康管理中心」。
高階不應該是奢華和金碧輝煌;客製化「醫療服務」才是高階的本質,而空間的設計就應該融入服務的內涵,才能重新定義「高階」。
「以病人為中心」是近年台灣醫院的主要訴求,尤其在以服務為主體的健檢中心更應以此為目標,而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陳瑞杰醫師在2014年7月「國際醫療關鍵報告」中的這段話正是這個理念的最佳解釋:
「將病人當成藝術品般照顧,而不是只是代工產業」
因此,我們以「藝廊」做為整個設計的主軸,而且是一個「沒有任何一幅畫作、沒有任何一個雕塑的藝廊」。
我們期待將每個受檢客人當成空間的藝術品來對待,而且是因人因時而完全不同的唯一藝術品。
為了實現「沒有藝術品的藝廊」,我們設定了幾個主題:
一進到健康管理中心的「入口櫃檯」是由P120、P50和P20的油畫框尺寸所組合的服務櫃檯,透過仿清水的灰色調定性了不走豪奢風的空間屬性,而且開始隱喻一段知性旅程的開始。
從182cmWx227cmH的入口玻璃門進入檢查空間,這正是F150號人像油畫框的尺寸,期待所有受檢客人開始「藝術品」旅程。
內部空間配置運用「繪畫」、「雕塑」、「舞動」和「聲音」四種藝術主題呈現。
入口後的主動線是「畫之廊」,由LED燈構成畫框的概念,營造受檢客人由畫裡走出的主角意念。
兩個主等候區是「雕塑之廳」,高低錯落的座椅主要是為了受檢客人的隱私,但是同時也展現了如同雕塑品基座的概念,受檢客人就如雕塑品般獨一無二。
連接兩個主等候區的是「舞之廊」,藉由側面的投射燈捕捉來往醫護或受檢客人的剪影,在牆面映射出如舞動般的韻律。
受檢尾聲的用餐區是「聲音之廳」,藉由專業的聲音收集器,即興的擷取受檢客人、醫護的聲音,以漣漪方式投射在特殊投影膜的玻璃上,讓玻璃雙面都反映出如畫般的層層漣漪。
在一連串的藝廊空間饗宴後,我們期待所有受檢客人感受到,在這個沒有藝術品的藝廊中「唯一的藝術品就是人」。